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原标题:杭州余杭: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”数字场景动态监测儿童辍学
本报讯(记者范跃红 通讯员余检)“回到学校的感觉真好!”近日,浙江省杭州市中小学生迎来了春季新学期,小玲(化名)在辍学158天后,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教室。报到当天,余杭区检察院检察官和小玲的班主任还一起到小玲家中回访,了解小玲的生活环境、心理状况和困难需求,并将法律书籍、学习文具等送到小玲手中。
2022年9月,余杭区检察院未检部门在审查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,适龄儿童小玲本该在当月升入五年级,却在暑假后一直待在家中未返校。检察官通过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”数字场景排查,确认小玲的学籍已经被家长于2022年7月申请转往省外。
为什么学籍转过去了,小玲却没有去学校读书?检察官调查后发现,小玲的父母离异后,2022年7月,小玲跟随母亲转学前往省外生活。然而在省外上学没几天,2022年9月,小玲又被父亲接了回来。由于父母未就小玲的抚养问题达成一致,导致她一直没能回到学校上学。
为了让小玲尽快复学,检察官将小玲辍学的线索移送余杭区教育局,并向所属街道了解情况。同时,检察官多次联系小玲父亲,告知其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是监护人应当履行的义务。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小玲的父母最终达成和解。小玲母亲重新回到杭州生活,并在2023年春季开学前为小玲在余杭区办理了入学手续。
据悉,2022年以来,余杭区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,拓展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”场景应用,建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协同共管机制,推动权益受损未成年人的精准认定、保护覆盖,目前已构建“控辍保学动态监测”“行政处罚二次过滤”“强制报告数字哨兵”等多个子场景,相关建议被吸收纳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重点工作。(范跃红余检)
(检察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