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之日,万物并秀。清澈见底的河水、干净整洁的街道、洁净如新的村庄……这便是科右前旗察尔森镇,一个因实施了“党建+小网格”“党建+小积分”“党建+小产业”等举措“活”起来的乡村。
“察尔森镇变成现在这样,不容易!”洮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志国边走边感叹。
【资料图】
韩志国为何有此一叹?洮儿河社区坐落于前旗察尔森镇区,与察尔森镇区、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地理位置交错互连。辖区1510余人口杂居,除本地原供销、粮库职工外,白城市、扎赉特旗及察尔森镇外人口居多。
“要想管好1500多口人的‘安居乐业’,就要与察尔森嘎查‘两委’并联起来,社区干部和嘎查干部全员变身网格员,深入格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”韩志国说,社区干部和嘎查干部共10人,于是,将辖区划分为10个网格,配备32名党员和8名志愿者,实现大网格+小网格+党员+志愿者+居民“一网通”常态管理机制,平常遇到村民扯皮拉筋的小矛盾,社区干部和嘎查干部都会以网格员的身份到格中耐心调解。
“前几天下雨,我家的树倒了,挡住了排洪沟,我就找到了网格员,当天就给解决了。”居民敖凤华很满意现在社区的管理模式。
“我们两家因一垄地闹起了矛盾,社区帮助调解,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,各让一步,我们都同意了。”村民包白乙拉和好斯巴雅尔两人将这件事向笔者述说了一遍。
韩志国也说,这种管理模式很好,网格员将广大居民反映的“问题清单”变为网格化管理的“履职清单”,推动需求在网格内发现、资源在网格内整合、问题在网格内解决。社区自2012年成立以来,每年解决村民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有10000余件,解决铺路、低保评定等民生实事300余件。久而久之,居民把网格员都当成了“家人”。
“小事”不“小”,最能打动人心。同样是治理乡村,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却有着不同的管理机制——“积分制”,村级事务由过去的“人管人、人管事”的老路子变成了“用制度管事,凭积分说话”的新方式。
“要想盖高楼,基础就要打好。”察尔森嘎查党支部书记董立明说,“积分制要想做好,评分标准就要做好。”察尔森嘎查的积分制具体的内容涉及6个方面,细化出30个方面的评分内容,重点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,每个月评一次。
“各家各户都比,看谁得的分多,看谁在超市换的物品好。”察尔森嘎查74岁的村民陈红贞说,她自己凭借发展庭院经济获得了高积分,每年都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。许多村民也都改变了过去从一旁看的思想,积极参与其中,形成“环境整治—积分评星—兑换实物—环境优化”的循环正向激励,群众共建共治的热情和动力更强劲,积分制有“分值”更有了价值。
整洁的村居环境,引得嘎查林奎祥等6户村民开始经营民宿。在他们看来,嘎查优美的环境是运营民宿不可或缺的硬件。
对于三山环抱的巴达嘎嘎查来说,稳住“产业+治理”民生“底座”,便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产业链培育共融互促的目标。如今,嘎查200余户村民80%以上农户拥有私家车,70%以上农户走上了农牧结合产业发展道路,并且,嘎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后,嘎查村民人均收入从35年前的2700余元提高到现在的万元。
今年已满67岁的丁双宝说:“是党的好政策送来了春风!”村民为建设察尔森水库搬迁坝上,从建设村庄到治理村庄,再到发展产业,他们整整走了1万多天。
以产业发展为先驱,为乡村治理“壮骨”的结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。眼下,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引领发展模式,更是在乡村振兴的这盘大棋里,下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这枚关键棋子,它带动就业的同时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在自家“一亩三分地”上帮助村民实现增收的愿望,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一引其纲,万目皆张。洮儿河社区、察尔森嘎查、巴达嘎嘎查只是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党委坚持大抓基层的特例,“连心”集民意,“暖心”办实事,“齐心”强产业,全镇在推进“党建+乡村治理”有着鲜明导向,15个嘎查村从惠民政策促感恩、积分管理促参与、村居共建促管理、“三增一减”促服务等方面,瞄准“角度”、细化“精度”、拓宽“深度”,有效激活乡村治理“神经末梢”,全镇15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,其中察尔森嘎查2022年集体经济已突破百万,初步形成了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产业局面,2万多名群众正齐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。(时秀霞 尹祥棋)